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84篇
  免费   1186篇
  国内免费   1894篇
测绘学   268篇
大气科学   361篇
地球物理   812篇
地质学   5194篇
海洋学   860篇
天文学   5072篇
综合类   404篇
自然地理   693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244篇
  2021年   249篇
  2020年   273篇
  2019年   322篇
  2018年   295篇
  2017年   270篇
  2016年   334篇
  2015年   346篇
  2014年   607篇
  2013年   623篇
  2012年   648篇
  2011年   767篇
  2010年   840篇
  2009年   1050篇
  2008年   986篇
  2007年   881篇
  2006年   806篇
  2005年   721篇
  2004年   612篇
  2003年   504篇
  2002年   412篇
  2001年   355篇
  2000年   302篇
  1999年   274篇
  1998年   194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74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15篇
  1877年   1篇
  18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九户林陶瓷土(瓷石)矿床为碱长花岗岩脉型矿床,矿体赋存在晚白垩世碱长花岗岩体中,严格受张性断裂构造控制,矿体两侧具钾长石化带-纳长石化带-云英岩化带等蚀变分带,矿体与岩体、断裂构造组成了三位一体的成矿条件,属岩浆期后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热液型矿床,成矿条件独特,晚白垩世碱长花岗岩(κργK2)岩体中,是该区瓷土(瓷石)找矿的有利靶区。  相似文献   
72.
余莉  潘江涛 《云南地质》2021,(1):122-126
云南红河县龙然村滑坡为一浅层牵引式破碎松散层滑坡,连续的降雨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该滑坡的治理应采用“挡+排”的综合治理,“档”即在滑坡上缘设置抗滑桩、档板和毛石混凝土挡墙;“排”即沿滑坡顶、滑坡体两侧分别设置截水和排水沟,将地表水及雨水排出滑坡体外,以保证该滑坡体的稳定。  相似文献   
73.
云南师宗县高良码头公路西侧古滑坡为一中型推移式土质滑坡,滑坡体规模30.8万m3。该古滑坡曾造成南盘江短期堵塞,之后古滑坡堆积体处在临界稳定状态。由于修建的省道S207公路从滑坡下部通过,古滑坡堆积体开始蠕动,2013年8月滑坡堆积体加剧蠕动变形,后缘弧状拉张裂缝及错台变形强烈。通过多次实地调查,激发古滑坡堆积体蠕动因素有降水、地震、动荷载等,目前古滑坡堆积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建议一是采用抗滑桩及滑体外围设置排水沟等工程治理,二是搬迁避让,确保生命和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74.
云南鹤庆县小天井锰矿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局部透镜状赋存于上三叠统松桂组第三段(T3sh3)灰岩、钙质泥岩中,矿体产状与围岩一致。矿体顶板的硅钙质层是该矿的直接找矿标志。矿床成因属沉积-改造型锰矿。  相似文献   
75.
云南永善县茂林铜矿属于玄武岩型铜矿,品位较低。通过电子探针、化学多元素分析以及光、薄片镜下观察等研究,对矿石的结构、构造,铜矿物在矿石中的赋存状态都有了清楚认识。研究结果显示约68%的铜以独立矿物的形式赋存在赤铜矿和自然铜中,另有32%的铜则以类质同像的形式赋存在绿泥石中。  相似文献   
76.
云南香格里拉市热林铅锌银矿,矿体呈似层状赋存于三叠系上统曲嘎寺组三段(T3q3)之大理岩与板岩的层间构造破碎带中,矿体明显受断层构造及特定的岩性控制。该矿床属断层破碎带控制的热液型铅锌银矿床,断层破碎带和地球化学异常是直接的找矿标志,沿断层带出现的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和角岩化是间接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77.
撰山子金矿床位于内蒙古台隆东段北缘华北克拉通与兴蒙造山带的结合部位。矿体赋存于下二叠统于家北沟组灰岩、中二叠世流纹岩和中三叠世花岗斑岩中,被晚三叠世闪长岩所截切。本文在查明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各成矿阶段热液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开展研究,查明了矿床成矿流体性质、演化特征及其与金成矿的关系。成矿阶段按从早到晚的顺序可分为石英-黄铁矿、石英-硫化物和石英-萤石-方解石阶段。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和激光拉曼实验表明,热液矿物中原生包裹体可分为气液两相水型包裹体(Ⅰ型)、二氧化碳水三相型包裹体(Ⅱ型)、含子矿物三相型包裹体(Ⅲ型)、纯气相二氧化碳型包裹体(Ⅳ型)、纯气相水型包裹体(Ⅴ型)和纯液相水型包裹体(Ⅵ型)6种类型。成矿流体的温度和盐度从早阶段至晚阶段逐渐降低。成矿流体为中高温、中低和高盐度、中低密度的CO2-NaCl-H2O体系。主成矿阶段气液两相盐水和CO2-H2O三相包裹体限定的成矿压力范围分别为15.7~28.6、59.0~88.7 MPa,整体成矿深度范围在1.6~3.3 km之间。综合分析认为,撰山子金矿床在成矿过程中发生了流体不混溶(沸腾)作用,矿床的形成与中三叠世—晚三叠世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碰撞拼合引起的岩浆活动密切相关,是区内典型的中高温岩浆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78.
在围压(外压)或孔压(内压)发生变化的条件下,致密砂岩及泥页岩泊松比的变化特征及机制仍有待厘清。本研究从Terzaghi有效应力理论和国内学者提出的新有效应力概念出发,基于松辽盆地高台子组致密砂岩、青山口组泥页岩三向动、静态泊松比测定结果,剖析了两类岩石泊松比的变化特征及机制。岩石样品三向泊松比变化曲线的分布呈现显著的各向异性,这将对压裂缝的延展规律产生一定的影响;就“有效应力”概念厘定的科学性而言,“Terzaghi有效应力”适用于裂缝较为发育的储层,而“新有效应力”适用于孔隙度较大且分布较为均匀的泥页岩。结论将为致密油气的有效开发提供较为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9.
渗透反应格栅(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PRB)在国外被广泛应用于场地尺度的地下水污染修复,因其无须外源动力、不占地面空间、运行成本低等优势在国内受到广泛关注。不同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污染物类型、污染羽分布具有差异性,前期场地调查、反应材料的筛选、反应墙尺寸结构的设计对于PRB的有效运行至关重要。本文以PRB修复河南某Cr(Ⅵ)污染场地为例,详细阐述场地调查、材料筛选、材料反应参数确定、PRB结构优化等方面的研究过程及成果,可为后续PRB修复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PRB修复技术适用于该场地,铸铁与活性炭混合材料为最佳修复材料;反应门长40 m(反应材料厚2 m,上下游分别为2 m厚砾石层),东西两侧隔水墙长为60 m的U型漏斗-门系统型PRB,可有效捕获并修复污染羽,工程成本远低于连续反应墙式PRB,为该场地修复最优PRB结构类型。  相似文献   
80.
地学断面是指地壳的垂直剖面,主要通过对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来揭示构造带的性质及其空间关系。横断面的研究所采用的数据基本包括100 km宽区域地质图、上地壳的地质剖面图、重磁图(沿横断面的重磁剖面图)以及地壳的地震波速度、密度和其他地球物理属性的剖面图。这些数据被用于构建综合的数据剖面图(结果图),以展示各种地球动力学条件下(裂谷、海洋、碰撞带、造山盆地、大陆地台和岩浆弧,包括安第斯岛弧、活动大陆边缘、海沟、弧前和弧后盆地)的特定的岩石组构。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根据研究区现存的地质和地球物理数据的综合解释,统一图例,建立研究区深部剖面,以确定地体的空间关系及其在板块构造方面的地球动力学性质。 前人已分别对东西伯利亚南部和蒙古境内的多个地体进行了构造划分,并对它们的地球动力学性质和时空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该系列地体为早古生代、中晚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岛弧和微大陆。此外,研究还识别出了中—晚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晚古生代—早中生代被动大陆边缘和早白垩世裂谷。与岛弧和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相关的岩体被推覆至相邻大陆和微陆块上,部分推覆宽度可达150 km。目前已开展泥盆纪到晚侏罗世时期蒙古-鄂霍次克海地区的古地球动力学重建。 “非地槽”型花岗岩类岩浆作用在板块构造方面找到了直接且合理的解释,其中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三叠纪岩浆作用区域对应于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中—晚侏罗世岩浆作用则与西伯利亚/蒙古-中国大陆板块碰撞有关。碰撞岩浆作用中亚碱性(地幔)元素的存在及其所在的构造区域在很大程度可以说明蒙古-鄂霍次克海闭合后,巨厚大陆岩石圈下曾经发生过持续的大洋裂谷活动(地幔热点)。在早白垩世时期,大陆裂谷活动影响到了同一时期正在发生的大陆汇聚作用。 西伯利亚南部边界大部分具有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性质,这也是蒙古—鄂霍次克缝合线沿线蛇绿岩数量较少的原因。因为当汇聚大陆一个具有安第斯类型的活动边缘,而另一个具有被动边缘时,前者的大陆地壳会最终逆冲到后者之上,并因此破坏掉先前出露的蛇绿杂岩体。部分被破坏的蛇绿岩块是俯冲带保留下来的海山残余,其可能成为增生-俯冲楔体的混沌复合体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快速俯冲作用,这种楔形体在晚二叠世—早侏罗世的积累并不是西伯利亚活动边缘的典型特征。 沿地学断面综合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分析表明,亚洲大陆是在显生宙时期由部分前寒武纪微陆块构造拼贴而成的。前寒武纪地块间存在不同宽度的已变形且剥蚀强烈的显生宙火山弧,它们也被归类为特定地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